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发布。
气候变化是事关全人类的危机,必须多元参与,协同治理。为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香港地球之友成立联合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发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当日,香港地球之友董事、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戴沛权教授代表专家组发布报告。
课题组基于公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总结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双碳”承诺而采取的十大务实行动,分析了中国如何开展顶层设计,形成总体战略,引导区域、行业和社会务实行动。课题组认为,中国在落实“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进程中已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形成了加速推进的重大潜力。
展望2030,课题组认为基于全球减排差距显著、《巴黎协定》温升控制目标挑战巨大的现实,迫切需要全球共同聚焦务实行动。报告称,基于此,我们在迪拜提出“全球聚焦务实行动、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公众倡议”。
报告称,我们倡议共同维护国际气候公约的原则、目标和制度安排,聚焦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适应的务实行动,保持气候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避免空喊口号、高调表态和落实不力;倡议同舟共济,精诚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危机,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避免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倡议先发国家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减排,同时切实履行资金支持等承诺;倡议后发国家拒绝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对气候更为友好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世界各国在落实《巴黎协定》进程中取得积极进展,但与1.5℃温升目标所需减排量仍然相距甚远”,课题联合负责人阳平坚博士说,呼吁各缔约方共同维护国际气候公约所确定原则,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同舟共济,精诚合作,切实聚焦务实行动。----(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7日电 (李明汪 泽超)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作业人员近日在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利用无人机悬挂防坠落装置在220千伏蓝天线路开展检修作业。这是新疆首次应用无人机悬挂输电防坠落装置,在安全生产领域实现新突破。
登塔作业以消除架空输电线路故障,关系着电能输送主动脉的可靠运行。传统上塔时,作业人员需携带防坠落绳交替使用防坠挂钩逐级攀登,攀登速度缓慢,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利用大疆M350无人机悬挂输电柔性防坠落装置,通过无人机将工具本体挂设在塔材上,便于作业人员挂设高空防坠落绳,仅用2分钟完成24米铁塔防坠落装置安装,相比人工爬塔安装防坠绳索,作业时间缩短60%,降低逐级更换挂钩的工作强度的同时,大大提高登塔效率及高空作业安全系数。
近年来,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组建智能运检班开展无人机创新课题,积极探索无人机激光清障、无人机自主巡视、三维建模、缺陷自主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做好无人机故障巡视、应急勘查、竣工验收、红外测温等常规作业。目前,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培养无人机飞手36名,具备各类型无人机77架,飞行区域覆盖110千伏及以上线路2700余公里,占全部线路长度的90%,实现除机场及敏感区域外的无人机巡检全覆盖,不断提升运检效率,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使用无人机替代传统人工登塔挂设防坠装置,有效降低首位登塔人员的安全风险,保障一线作业人员登塔安全,为输电作业系紧‘安全绳’,充当登高人员‘高空生命保护神’,真正实现‘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安全监察管理技术专责高彬说。
下一步,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将继续深化无人机应用能力,拓展无人机应用场景,同时探索其他新型科技在输电线路上的应用,强化输电线路数字化应用能力,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开创智能运检新模式,不断提质增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完) 【编辑:田博群】